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

燕南飞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2、军事改革方面在军事方面,曾国藩属于湘军的领袖人物,在清末的军事改革过程中有着许多的进步之处。本文从他在选拔将士和治军思想方面分析,以探薇其特点。

曾国藩对于绿营兵官气深重、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有着很深的认识:“国家养绿营兵510余万,2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1兵足供1战之用,实以官气太重,以窍太多,漓朴散淳,真意荡然。”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规定,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和守备以上的军官,选将必须注重“纯朴之人”,即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伪饰之人。这种将淳朴之人委以重任的做法,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极为重要。“坚忍”亦就是打仗时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1反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选将的方法,而将“忠义血性”,意即对封建政权的忠心放在了第1位。为此,他不拘1格,不限出身,大量地提拔书生为将。在曾国藩看来,中小地主阶级分子,出身卑微,迫切希望改变所处的社会地位,按惯例是应通过读书做官的方式来达到其目的,然而,清朝末年的状况却使他们无望改变社会地位。据统计,清末全国绅士人数约有145万,***官职及头衔仅能容纳15万,闲居乡里的绅士至少有130余万,两者之间差距悬殊。当社会统治秩序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他们将本能地站出来,以封建的卫道精神同农民军进行对抗,捍卫封建统治秩序,加之无官可做只好投笔从戎,1显身手。按照这些原则选将练兵,处理将士关系,虽未必能达到他的“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人心”的目的,但对于提升士气、提高湘军的战斗力方面确实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1、选拔将士曾国藩目睹晚清绿营将领的浮滑之风,认为首先要以封建道德观念、儒家仁义忠信武装将领,使之成为忠将、良将,无负君父家国之望。他反复强调:“今欲图谋大局,万众1心,自须别开生面,崭新日月,专用新招之勇,求忠义之将。”5曾国藩认为满蒙贵族,绿营将领几无1人可用,“旧求满蒙宗藩勋旧之中,则旧科难改;若求之汉人卿相督抚之中,则殊乏妙选”6。他“念营将积弊不可用,纯用书生为营官,率诸生员、文童,以忠诚相期奖”7。在“忠义血性”的前提下,曾国藩提出了1些具体的标准,他说:“带勇之人,第1要才堪治民,第2不要怕死,第3要不急名利,第4要耐受辛苦。”8他还说:“将领之道必须身先士卒……又军事最贵气旺,必须有好胜之心,有凌人之气,酷羡英雄不朽之名,兼羡号令风雷之象。”9对于将领,曾国藩10分注意1个“勤”字,他说:“营官之要全在1个勤字。训练勤,则弱旅亦成劲旅矣;稽查勤,则哨队咸守营规矣。”10在招募士兵上,以“朴勇而好义”的山农为兵。曾国藩继承了戚继光募兵不用市人而用乡农的思想,“尤不宜用城市之人,读戚南塘之书,自能领悟”11。曾国藩规定兵勇“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12,主张选兵“以山乡为上,百技艺者皆可为猎,专挑多力之人”。

2、治军思想曾国藩有着系统的治军思想。首先他主张严明纪律,规定各种纪律几10条,严禁将士吸食鸦片、赌博及***。如营中有吸食洋烟者尽行责革,营外有烟馆卖烟者尽行驱除。“凡打牌、押宝等事既耗钱财,又耗精神,不能起早,不能守夜,断无不误军事之理”。吸烟、赌博“全是1种暮气”,暮气必败,故必严禁。其次,进行爱民教育,不许兵勇欺压百姓。曾国藩说:“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1要义。除莠去草,所以爱苗也;打蛇杀虎,所以爱人也;募兵剿贼,所以爱百姓也。若不禁止骚扰,便与贼匪无异,且或比贼匪更甚,要官兵何用哉?故兵法千言万语,1言蔽之曰:‘爱民。’”爱民不能仅限于口头,官吏要“廉洁”,曾国藩反复告戒将领“居官以不要钱为本”,所有将士不得“强掠民夫,强占民房”。如有违抗者,“即行指名禀明,军法从事”。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曾国藩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湘军的精神支柱,“每逢3、8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用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岳飞的“不要钱,不怕死”的口号激励将士。3、思想渊源从曾国藩的家学渊源和处事原则两方面,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他在整饬吏治和军事改革方面的思想原因。首先,从家学渊源上看。嘉道之时,湖南的经世之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曾国藩从小就受到儒学思想的熏陶,从6岁上学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接受严格系统的儒学训练。他“9岁毕5经,105岁读周礼仪礼史记文选”13。自20岁起,曾国藩开始到外地进1步求学,先在衡阳唐氏家塾和乡涟滨书院就读,1833年考中秀才,尔后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了大约1年,1834年肄业,并于当年考取湖南乡试举人。这段时间,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是“急于科举”14,锐意功名,以便光宗耀祖、振兴寒门,尚难说有经国济世的宏愿。但有1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儒家著述,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在当时湖南最高学府长沙岳麓书院求学时,得到了颇有名气号称“弟子3千”的欧阳厚钧亲身教诲,从而打下了牢固的儒学功底,成为他以后治学的基础。同时,早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受到了湖南特有的学术风气的影响,这对他日后产生并形成经世致用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曾国藩在求学时就已接触到了重理学、轻汉学的学术氛围。除推崇理学外,湖南学士又有探讨社会有用之学、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风气。在这方面应首推魏源,他长期究心于经世之学,所辑录的《皇朝经世文编》1书,对湖南的学风影响很大。黄睿著《花随人圣摭忆》中曰:“3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15另外,像王义清、罗典、欧阳厚钧、丁善庆、邓显鹤、贺长龄、贺熙龄、唐鉴等有名学者也都很注重经世致用。这种经世之学风直接影响了曾国藩,可以说是他个人思想的基础。另外,曾国藩的家境与家教,也是促成他萌生经世思想的1个因素。从经济上看,曾国藩在为官以前,曾家只能算作中小地主。曾国藩的祖父1生都率妻携子,勤于耕作。16从科考上看,曾家世代无人获取功名,是默默无闻的寒族。曾国藩出世时,祖孙3代连1个秀才都没有,可谓寒门冷籍。但曾家几代人,从其曾祖父起,都不甘于寒寂,1方面克勤克俭、吃苦耐劳,使家境逐步好转;另1方面,勉励子孙,刻苦读书。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只进过几天私塾,1则家境维艰;2则天资不丰,没读几天便辍学了。父亲曾麟书,亦天分不高,虽经年苦读,先后参加17次考试,耗其半生光阴,但直到40多岁,才考上个秀才。因此,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都把猎取功名以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的身上,并对他严格督教,穷年磨厉,期有所成。因此,修身以齐家的抱负,在曾国藩早年岁月中,深深地植根于头脑之中,并对他1生的思想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经世之学是儒家修身治平思想具体化的话,那么早年的曾国藩在严格的家教下,苦读儒经,以求金榜提名、振兴门第的奋斗历程,从逻辑上应视为其经世实践的第1步。而这种早期实践内化到精神层面,对于曾国藩这位善于“内省”的人来说,就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胚胎。其次,从处事原则上看。曾国藩出身农村,养就了他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每食只蔬菜1品,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时人以其每食具菜1品,因乎之为‘1品宰相’云”17。曾国藩对自己、对家人同样都要求严格。作为湘军统帅,对待部下各湘军将领自然也是非常严格,咸丰3年,曾国藩奉命办团练,就以“不要钱不怕死6字”,“藉以号召吾乡之豪杰”18。然某些湘军将领,在长期的打仗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微薄的兵饷,更何况欠饷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在打胜仗时往往洗劫1空,敛取钱财。对此,曾国藩深有体会,“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自不苟取。以此风云僚属,即以此报答圣主”19。但作为最高领导者的曾国藩决不任各将领为所欲为,破坏湘军纪律,影响士气,即使对某些关系较深的将领也不姑息纵容。曾国藩这种治军治军方法,固然与他的出身、性格及做事风格有关,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所处的地位造成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也是最高统帅,拥有无人可以取代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然曾国藩1直是虚衔领兵,清***对其是既加以利用又不完全信任,咸丰10年之前,始终没有给他以真正的实权,因此在湘军创建早期,为军饷等问题与地方官处处不和,左右碰壁。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紧紧抓住湘军这1政治资本,决不容许他人干涉分裂湘军,对任何破坏湘军统1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和预防,并且严明军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湘军的整体实力,从而使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获得清***的信任,作为进1步为湘军争取政治经济利益的资本。再次,从其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上看。在鸦片战争以前,清代的学术主要有宋学和汉学。宋学在清代高居庙堂,被认为是官方学术,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清朝统治者以朱熹配享孔庙,科举制考也以朱注《4书》为标准。清代汉学,即所谓古文经学,最初是经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所提倡,再经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阐发而形成的1种学派。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1部分头脑比较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目睹满族以“夷狄”入主中原,深以为耻。他们不满当时逃避现实,空疏无本,“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20的学风,相继大倡“经世致用”,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21但是进入康乾盛世时期后,在清***的文化高压政策下,士人学者皆不敢妄谈时政,汉学逐渐丧失了其经世致用的精神,并转而专工名物训诂,形成了脱离实际的乾嘉学派。经世致用的主张1度沉寂。清代的宋学与汉学由于旨趣不同,门户之见极深,尤其为了经学的正统而争论不休。故汉宋之争又是清代学术的1大特征。直到嘉道之际,大清国势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危象丛生,人们逐步认识到无论是汉学还是宋学,或空谈性命,或繁琐考据,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无所裨益,因而学术界出现变革之象。以庄存与和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学派”顺应了这1学术变革的潮流,提出了不拘汉宋,重在“取法致用”的主张。特别是在第1次鸦片战争的前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龚自珍、魏源等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封建士大夫受清代复兴的以阐发微言大义为宗旨的今文经学的影响,纷纷把目光投向政治,投向现实社会,倡言“以经术为治术”,重新举起了经致用的旗帜。加之当时的道光皇帝在即位后,求治心切,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士不通经,不足致用;经之学,不在寻章摘句要为其有用者”。22皇帝提倡,士大夫当然趋之若骛。至此经世思潮很快复兴起来,并且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学术背景对于曾国藩经世改革思想的形成起了10分重要的作用。乾嘉时期,汉学虽然在全国“风靡1时”,直驾程朱理学而上,但由于湖南地处僻远,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省交通不便,使得湖南士人依旧固守程朱理学。直至道光时期,湖南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为了对付农民起义,保护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湖南的地主阶级崇尚经世致用和务实。湖南士人魏源所辑录的《皇朝经世文编》1书选录了顺治至道光近2百年来经世之学的力作,多达1百210卷,近3百万字。此书由贺长龄刊刻发行后,“3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23,对湖南的学风影响很大。4、结语经世致用的观念古已有之,但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其隐现程度不同。当社会稳定,经世致用的观念就如同1股潜流,当社会动荡,国运衰微时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会喷薄而出,形成1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到了鸦片战争前后,清廷内忧外患不断,再次激起文人士子的经世致用思潮。以庄存与,刘逢年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复兴了今文经学;龚自珍,陶澍,贺长龄等人成为早期的经世派;与第1鸦片战争有密切关系的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则成为经世派的领军人物;加之当时的道光皇帝继位后,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士不通经,不足致用;经之学,不在寻章摘句,要为其有用者”24。经世致用思潮很快兴起且影响愈来愈大。曾国藩学术明显的经世特征既有其师唐鉴的师承,又有明清以来实学特别是湖湘学派的熏陶。曾国藩始终1贯的经世思想、救时意识与其成长的湖湘文化氛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湖南自宋代以来即号称理学之乡,然而湖湘学风对义理之学的关注从未与经世致用割裂开来。从胡宏等人创立“湖湘学派”起就10分留心经世之学,至王夫之更是“言必征实”、“义必切理”,鸦片战争前后,湖南又1举成为经世派的大本营。近代湖南的1代有影响的人物中,如贺长龄、贺熙龄、罗饶典、唐鉴等便承继湖湘理学学风,既讲求义理,又注重经世致用。青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浸润成长起来的,从而奠定了他1生沉浸于理学,终于成为1代理学大家的基调。然而同1般的理学家热衷坐而论道、玄谈性理不同的是,曾氏1方面讲求修身、节欲,追求内在道德的完善;另1方面追慕王夫之、贺长龄等经世前贤,孜孜不倦地讲求经世之学,以“匡时救世”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以开放务实的姿态,1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礼俗政教,汇诸子百家于其中,另1方面吸纳西学之长技于其中,从而体现了“先圣制礼之体之无所不赅”25的特色。曾国藩经世思想充满着“卫道”和“创新”的双重变奏,其始终张扬的“守道”和“救时”意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1个悠久深厚的大文化系统所具有的保守性与开放性的双重特性,在与异质文化系统相接触时,有排斥也有兼容。可以说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是传统儒学在***这片特殊的土壤中的特殊发展,堪称传统儒学发展史上的1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1、李翰章、李鸿章.曾文正公全集﹒书牍.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第358页2、李翰章、李鸿章:《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第457页3、李翰章、李鸿章:《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第338页4、容闳.西学东渐记.岳麓书社,1981,第74页5、夏江岷樵中丞.曾文正公书札卷36、夏吴官保.曾文正公书札.卷31017、王恺运.湘军志﹒曾军篇8、与彭莜房﹒曾香梅》,《曾文正公书札.卷39、《复李幼泉副郎》,《曾文正公书札》卷310110、朱守隆禀报接管湘前右管.曾文正公批犊.卷211、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第77页12、初定营规2102条.曾文正公杂著.卷213、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第256页14曾文正公全集·文集.第2卷,第34页15、花随人圣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200页16、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17、何贻火昆.曾国藩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9:18618、曾国藩全集:书信[C].长沙:岳麓书社,1985:60619、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5:3362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610《东林学案.转引自汤志均《近代经学与政治》第

39

页21、萧1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

年版,下卷,第

732

页22、宣宗实录.道光2101年4月乙巳23、章育良.论曾国藩的经世改革思想与实践.湘学.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20

页24、宣宗实录.道光21014月乙鲯25、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第256页

星空寂云 2022-07-24 03:16:46

相关推荐

经典个人签名 最经典的个性签名

人生到老不容易,不能事事都如意。一杯苦酒对月歌,歌不尽离愁,明月清风与谁说,说不出寂寞。快乐不像烦恼那样随时随地的跟随在你的身边。你在飞奔,我在行走!可我,永远不会摔倒。时光不老、我们依旧还在。哥,不寂寞。因为...
展开详情

神兽放假经典语录 神兽放假经典唯美语录

终于放寒假了,各路神兽欢聚一堂,势必闹个天翻地覆。“神兽”归笼!妈妈送孩子返校后哈哈大笑:他不开心我开心开心开心,在家三个月的神兽终于归笼了,期待俩个月后的蜕变!这周日是不是工作日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家里的...
展开详情

如何更改图片上的文字 这个方法还是很简便的

用美图秀秀就可以更改图片上的文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电脑上下载并打开“美图秀秀”,点击“美化图片”。选择“打开一张图片”,打开需要修改的图片。点击“消除笔”,涂抹需要修改的文字。点击“应用”即可消除文字。打开...
展开详情

打扮自己9大技巧 让你一天都美

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压全脸:清洁皮肤后,在涂抹妆前乳之前,用纸巾轻轻压于全脸。肌肤外多余的油脂会容易造成脱妆。切记不要使用吸收力过强的吸油面纸,适度地吸收油脂还是使用纸巾最恰当!别忘了检查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和鼻...
展开详情

?怎么读 ?的拼音是什么

的拼音:mì和miàn。的笔画共12画。的部首为言。的解释:《集韻》眠見切,音麪。《類篇》誘言也。...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李白谪仙人称号出自

李白“谪仙人”称号出自《对酒忆贺监二首》。
原文: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的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计熟事定 举必有功什么意思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是汉语词汇,意思是计划成熟,事情安排就绪,战争的发动必定成功。出自唐代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原文节选:
臣负恩方镇,初惧寇戎,正于忧迫之时,果闻仁圣之谕。攘却凶孽,不劳干戈。臣静思远图,为国久计,莫若存信施惠,多愧其心。岁通玉帛,待以客礼。昭宣圣德,择奉谊之臣;恢拓皇威,选谨边之将。积粟塞下,坐甲关中;以逸待劳,以高御下。重以金玉之赠,结以舅甥之欢。小来则慰安,大至则严备。明其斥候,不挠不侵。则戎狄为可封之人,沙场无战死之骨。若天下无事,人安岁稔,然后训兵,命将破虏。摧衡原州,营田灵武。尽复旧地,通使安西。国家长算,悉在于此。计熟事定,举必有功;苟未可图,岂宜容易。此皆陛下朝夕倦谈之事,前后立验之谋。臣质性顽疏,筹画庸近。受恩非据,敢忘献忠?犬马之心,实所罄尽。谨遣某官奉表。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衔得云中尺素书什么意思

“衔得云中尺素书”意思是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出自唐代李白的《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原文: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