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检测

知世故而不世故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谏伐匈奴书》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检测本文简介:《谏伐匈奴书》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检测编稿老师:杜蘋审稿老师:李家声责编:徐冬杰一、学习要点(一)介绍主父偃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之说,在齐地受排挤。直到《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青云。但后世人对他的诟病,往往会通过这一段

《谏伐匈奴书》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检测本文内容:

《谏伐匈奴书》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杜蘋

审稿老师:李家声

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一)介绍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之说,在齐地受排挤。直到《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青云。但后世人对他的诟病,往往会通过这一段记录而流露出来:“……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太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已。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之。’”。反映了他在钱财上的贪婪,在报复心理上的决绝。最终他也因此被公孙弘等人族灭。

他一生中的大事记有以下四点,对于我们领悟课文也大有裨益。

1.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后来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

2.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

3.主父偃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在必修一《游侠列传》中有记载),打击了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除后顾之忧。

(二)介绍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介绍对匈奴政策

有三个阶段“(秦)蒙恬——(汉初)刘邦——(汉中)刘彻”。

蒙恬攻打匈奴的效果是明显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高祖时代,匈奴逐渐又形成气候,进犯汉边境。为解决边塞问题,汉高祖出兵攻打匈奴,却被包围了七天七夜(“白登之围”),幸亏陈平用计解围才脱险.后来就派刘敬缔结了和亲之策。

汉武帝即位后终止和亲,国势日强,为去除心病,决定再次出兵匈奴。但初次出兵,兵败而归。《谏伐匈奴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上的。

(四)《谏伐匈奴书》的“实用”特点分析。

第1段:溢美对方,表陈心迹。

将自己和汉武帝放置在“明主、贤臣”的光环下,避免杀身之祸。

第2段:引经据典,巧妙生发。

借兵书提出:反好战,毋忘战。但具体阐释时颠倒顺序,先谈“毋忘战”,再用递进关系将重点落实于“反好战”。

第3段:以史为鉴,详陈弊端。

打匈奴的弊端表现为:第一,难得而制(无法实现对匈奴土地和人民的有效控制);第二,运输困难,难以补给;第三,土地贫瘠,用处不大;第四,戍守难度大,劳民;第五,国内压力大,伤财。

这些弊端虽然是李斯分析给秦始皇听的,但是恰好是主父偃的忧虑所在,使得自己言之有物。

第4段:以史为鉴,另有侧重。

都是列举秦始皇、汉高祖好战之弊,但又小有不同。前者详细,后者简略;前者的结果是亡国,后者的结果是“无干戈”;前者是纯负面事例,后者则有“知错就改”的正面意义。这一切,均因为前者是前朝故事,后者是本朝新痛,所以对秦皇帝可以尽情笔伐,说得透,说得狠,且不留情面,对高祖皇帝却只能点到即止,顾及分寸。

但“白登之围”是西汉统治者切肤之痛,在此出现可以想见对汉武帝的震撼力。

第5段:汪洋恣肆,重申弊端。

这一段作者引用《孙子兵法》《周书》,用尉佗、章邯的事例为例证,用虞夏殷周之统和近代之失对比,都是为了再次强调伐匈奴的弊端:第一,劳民伤财;第二,兵久变生。在两者中,后者是千钧之笔。尤其是尉佗、章邯两人,曾经都为秦将,后来在战争***中逐渐成为地方势力,拥兵自重,而最终尉佗投降给汉,章邯投降了项羽。

这两例,对于一直担心地方豪强作乱,一直致力于削藩的汉武帝来说,应该是触到内心最痛处了。

后来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和“迁茂陵”等建议,都是迎合了汉武帝心理。所以此文才会实现上午呈递,下午主父偃便被召见的成功结果。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句子加红字注音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

2.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3.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4.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5.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6.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

7.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8.又使天下飞刍輓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

9.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10.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11.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12.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

(二)古今异义

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

2、靡敝中国(

)

3、以河为境(

)

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

5、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

)

(三)通假字

1、从之如搏景(

)

2、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

(四)词类活用

1、蚕食天下(

)

2、靡敝中国(

)

3、甘心匈奴(

)

4、臣窃危之(

)

5、兽聚而鸟散(

)

6、禽兽畜之(

)

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

)

(五)分析句式特点

1、兵者凶器也。

2、胜必弃之,非民父母。

3、此得失之效也。

(六)翻译句子

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2、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

3、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4、“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5、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附参考答案

(一)略

(二)今:现在

中国:中原

河:黄河

然后:这样以后

所以:用来……的

(三)“景”通“影”

“亡”通“无”

(四)

1、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3、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意。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危险。

5、名词作状语,像兽、鸟一样。

6、名词作状语,像看待禽兽那样。

7、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五)均为判断句

(六)翻译

1

现今我不敢隐瞒忠心来逃避死亡,所以献上自己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注意一下。

2

使中国疲惫,把攻打匈奴作为一时快意之事,不是好计策。

3

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不能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4

“不可以。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

5

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使官员们相互猜疑而与外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作文推荐

作文题:“祥林嫂生活圈子里的人们”。

鲁四老爷

高一(1)

李子晗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在祥林嫂的生活中,鲁四老爷代表着“族权”。他爱慕虚荣,可是在“可恶!”两字后却是颇有深意的“然而……”,表明了种在他骨髓里的封建礼法。他后来对这个可怜的寡妇毫无怜悯与帮助,并将她视为一个不祥的女人,为祥林嫂本就悲惨的生活撒了一把盐。他告诫四嫂万不可让祥林嫂沾手祭祀,对于一个同样受封建礼教影响深刻的女子来说,巨大的打击更是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对于她的不满更是到达了高潮,他那淡然甚至俨然的态度,那高声、无情的一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更是将“心平气和”四个字彻底推翻。鲁四老爷信奉礼法,却无法做到礼法中对人的谦逊宽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而将鲁四老爷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代表了一大批同样被旧礼法捆住的人,是辛亥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的典型。他们对于革命深恶痛绝的政治态度,对于他人的冷漠、自私和对于社会的愚昧、麻木,以及固守的封建伦理观念严重阻碍了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的进程。鲁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目的是要批判鲁四老爷象征的这一类愚昧、麻木的中国人。

可是如果仅就这两方面就将四叔判了死刑,让他为祥林嫂的死负大部分的责任,或者定义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也是不全面的。四叔只是一个旧社会中普通的封建捍卫者,他身上的冷漠、自私与迷信都是时代的产物。圣人尚且不能逃脱历史的局限,孔子也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更何况是思想保守的鲁四老爷。

不禁令人疑惑,如果没有狼,没有婆婆、卫老婆子、柳妈、四嫂、四叔,祥林嫂的悲剧还会不会发生?会不会有另一个“鲁四老爷”、“柳妈”呢?如果不会发生,还会不会有另一个祥林嫂?最后,我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她的悲剧,不是鲁镇的悲剧,而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

祥林嫂的婆婆

高一(1)庄子易

祥林嫂婆婆的出场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快过年时,她的切入先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她那令人诧异的年龄。这使得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传统妇女身上一贯的不幸还有恶毒。第一个动作是拿走工钱,这使得祥林嫂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被剥夺。然而,鲁四老爷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足以体现是一个社会的可悲之处,儿媳被当奴隶一般的使用。仅从婆婆的这一举动就可以看出。

婆婆的第二次出场(虽然暗的)是卖祥林嫂,在婆婆的眼中,祥林嫂只是一个私人物品,一个宠物一般的活物(显然对宠物的关爱要比对祥林嫂好得多!),可以出售的奴隶。当然,对于祥林嫂的幸福与否自然就不管不顾了,只要卖她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说,祥林嫂有这样一个婆婆,她的日子肯定好不了。

但是,该批判的就只是他的婆婆吗?我认为不是,该批判的是毒害中国妇女的千年封建礼教,在这种礼教中,人权是得不到尊重的,一直如此,不但祥林嫂被虐,恐怕她婆婆小时的生活也幸福不了。进一步讲,假设阿毛没死,阿毛的媳妇在被封建礼教灌输下的祥林嫂统治下,她的日子肯定也好不了。

所以,从祥林嫂婆婆那里看到的,应该是万恶的封建礼教。

卫老婆子

高一

王亦杰

这个故事中,卫老婆子只是一个配角,出场的镜头比较少,但是就在这小小的几处文字中却体现了这个人的性格,作为中介者,卫老婆子将祥林嫂带进鲁家,可是在这时,她应该知道祥林嫂是逃出来的,既然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却还是将她介绍给鲁四老爷,可以说明这个人不负责任,把不可靠的人介绍给用户从中得到黑心钱,这是一种多么让人鄙视的做法。不光如此,她还在祥林嫂婆婆找祥林嫂时帮着把祥林嫂抓回去,我相信在这之间她还能再次得到来自祥林嫂婆婆的钱,破坏给自己钱的用户的利益再得到他人给予的钱财,可见这个人想赚钱不择手段,极为可耻,当鲁四老爷发现这一点时候,她表现得极为圆滑,既想不得罪人,又想赚到最大量的钱,加上不择手段的赚钱方式,她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金钱至上,也同样由于这样的社会基调,才会产生卫老婆子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是可悲的,一切的一切都用钱来衡量,那要人性何用?所有人都会为了钱丧失掉自己的良心。

所以我认为,我们一定不能再让这种生活回来了,让每个人以良心作为标准,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四婶

高一(1)

王桂晨

说起《祝福》中的四婶,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是她不顾鲁四老爷的反对,收留了祥林嫂。然而随着进一步的阅读,这位四婶的虚伪面纱也被撕开了。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很让人恶心的人物。所谓收留祥林嫂,只是看到她能干这一点,并不是真心对她好。这一点从祥林嫂那微薄的收入就可以看出。而后来,当祥林嫂二次来到鲁家做工时,由于已经不像当初那样能干了,于是对她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由此可见,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所以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家做工,四婶因为种种原因不让她参加祭祖。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让祥林嫂生命的最后防线,轰然崩塌。而四婶那虚伪,惟利是图以及她人性的扭曲,也就一目了然了。

柳妈

高一(1)

罗兴博

首先,要对柳妈这个形象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好人?坏人?或许都不是,至少在鲁迅的《祝福》中难以见得。她是一个“善女人”,显然表明鲁迅并不是把她当作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但是,如果没有她“这般顺水推船”,祥林嫂不可能这样快的失去生活信心和勇气。但是她这样的不经意间的举止言谈,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祥林嫂的打击分量却实在不轻。有言道:“哀莫大于心死”。如果说鲁四老爷断送了她的生活来源,那么柳妈这个看起来的“小人物”,却让祥林嫂心灰意冷,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希望。

柳妈在文中可以说只出现过一次:调侃似的嘲弄祥林嫂“依了”,然后用吓唬似的方式让她去捐门槛。这让祥林嫂很是害怕。最后祥林嫂终于捐了门槛,赎了莫须有的罪过,心情也舒畅起来。如果这个时候,四婶允许她参与祭祀,那么祥林嫂定然不会一蹶不振。柳妈只不过是给了祥林嫂一次不由她决定甚至她全然不知的赌博的机会,但是祥林嫂却赌输了。所以我觉得,对于祥林嫂之心死,柳妈并不需要负责任,或者说只需要负很小的一部分责任。真正的责任,是应由落后的封建思想和礼教观念承担的。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过去现实生活中像祥林嫂一样受迫害的人,我们无可挽救。

附录:还是喜欢用数字表示一下:

各个人物对祥林嫂之死应负的责任:

鲁四老爷:10%

四婶:15%

柳妈:1%

我:1%

祥林嫂:20%

其他人物:3%

社会思想制度:50%

柳妈

高一(1)

宋唯

柳妈是《祝福》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只露了一面,说了六句台词,却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下层劳动妇女,有着不幸的命运固然是可怜的。可惜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她对自己的不幸毫无知觉,对祥林嫂的再嫁,自身具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将祥林嫂的不贞、其内心深处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迫害祥林嫂。实在令人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从她那“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有着“干枯的小眼睛”的面容可以看出来。和祥林嫂同为下层妇女的她,本应互相同情倾诉。可柳妈对于祥林嫂倾诉自己的悲苦遭遇很不耐烦,还将她们的谈话毫不留情地传扬出去,使祥林嫂成为鲁镇上的人们新的笑料,可见她对祥林嫂并不真诚。

柳妈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而且自觉地化为实际行动: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一个信佛的女人,对祥林嫂,却竟是“人吃人”的姿态,毫不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并不认可,还认为祥林嫂当初应该“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也不想想,如果她是祥林嫂,有没有勇气去撞香案角都是个问号。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何必去逼一个和自己一样不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可怜女子去做呢!她的浅薄、不会设身处地,实在可悲而可恶。

柳妈不仅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且竟还主动舞起了“封建贞烈观念”的利剑向祥林嫂砍去,更可悲的是她全然不觉自己是一个刽子手,还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呢!可见她中毒之深,封建贞烈观念对她的影响之大。

祥林嫂亡夫丧子后,境遇改变非常大,精神也不济了,柳妈用阴司的事吓唬祥林嫂,又为她出主意,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任人践踏来赎罪。这一办法,本使祥林嫂找到了一个解脱苦难的唯一方式,却并未奏效。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罢”使祥林嫂的精神崩溃了,彻底绝望了,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耿耿于死后有无魂灵,终于在风雪夜里,饥赛交迫,孤独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柳妈啊柳妈,你与祥林嫂本是同病相怜,相煎何太急啊!

然而对这个小人物,我恨不起来。她只是将祥林嫂“吃掉”的众人之一。她受封建礼教迫害,思想境界也根本没可能高到去解救祥林嫂,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柳妈只能随波逐流,将祥林嫂逼上死路。柳妈也不过是一个随历史消逝的平常妇女,她标志着一代妇女的愚昧肤浅——她们都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三从四德、以无才为荣。她们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受害者,许多事情是不能怪她们的。历史的发展无法避免,那么祥林嫂的悲剧,本也是不可能避免的。

老女人们

高一(1)许梦兰

我想祥林嫂周围的人都对她的悲剧产生了影响,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老女人们。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也许当鲁镇上有人有什么悲惨的遭遇时,这就是她们平常的最普通不过的做法:爱凑热闹,喜欢细细地“品读”别人不幸的遭遇,然后假装悲伤,装出一副怜悯人的表情。实际上,她们本身对不幸的人的态度就是鄙夷而不是同情,她们这样做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增添她们生活中的一点乐趣、一点新闻罢了。可是,这些在她们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却再一次、深深地加重了祥林嫂生命中的不幸。也许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可以大大加深别人的痛苦。如果,这些比祥林嫂年长的女人们,能从心里给祥林嫂以温暖,祥林嫂就会感受到来自长辈的可以说是一种支持。我想,祥林嫂的人生会多一些快乐。

短工

高一(1)王瑞琦

短工,一个在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的“龙套”式人物,一个可能只与祥林嫂有一面之缘的人,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的中国人的冷漠。

祥林嫂死了,与那短工昔日在同一屋檐下为生活劳动的祥林嫂死了,与那短工同样受人指使为人干活的祥林嫂死了,那短工却那样默然。

“什么时候?……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地回答。

短工对于祥林嫂致死如此淡然甚至冷漠的态度令人惊诧,一句“说不清”“还不是穷死的”,那样反映了短工对于祥林嫂之死的不关注。淡然。头也不抬地淡然。

然而这又确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事情的态度。

冷漠。

短工以及鲁家的其他短工冷漠,他们不管祥林嫂的死活,也许他们在祥林嫂生前,对她也尽是嘲弄。

鲁镇的人们也冷漠,全镇的人都冷漠,也许正是这冷漠,才正是祥林嫂最后“老了”的原因吧?

穷死的?她的贫穷与不幸也更加凸现了鲁镇人民的默然。

倘使有一人真正的关心祥林嫂,没有嘲笑,没有歧视,没有厌烦,祥林嫂怎会落得最后那般境况?

只是冷漠。

这冷漠这是中国人民的悲哀,正是人性的悲哀。

大伯

高一(1)

王嘉毅

《祝福》中,祥林嫂第二个丈夫的大伯可谓是一个很无情的人。

祥林嫂连遭不幸,先是第二个丈夫因风寒而死去,接着唯一的骨肉——阿毛又被狼衔去而惨死。而在这时,大伯来收屋,将她赶了出去。竟没有怜悯与关怀,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使得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流落他乡,最终悲惨的死去。如果当时他能给予祥林嫂一点关怀的话,林嫂的命运必定会大不相同。

这个大伯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冷漠与封建。

“我”

高一(1)

杨一帧

文章中的“我”已被封建思想所钝化,变得麻木而软弱。假如他遇到祥林嫂时,积极的表达出他对于弱者的同情和理解,为她分担天灾人祸带来的忧愁,或给她穿上一件冬日里能够御寒的棉袄,或为她递上一碗温暖身体更温暖心灵的鸡汤;假如祥林嫂在提及魂灵的问题时,“我”所采取的不是一种冷漠的态度,而是善意地用言语融化她心灵的冰雪,用情感驱散她心灵的阴霾;假如我在面对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时,选择的姿态不是软弱,而是反抗;假如我能将真正的祝福送给祥林嫂;假如我……假如这些假如能够实现,祥林嫂的命运也许不会那样凄凉。

卖火柴的小姑娘冻死在街头,是因为她失去了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而祥林嫂也正是这样,她在这个世界上不曾拥有一个理解她的人,一个同情她的人,而“理解”与“同情”正是“我”可以做到的。

“我”

高一(1)

袁思扬

文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在“我”的回忆中,我们了解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作为支持新党的学生,“我”在整部作品中是相对善良的人物,“我”无意折磨祥林嫂,拿她取乐,也会为祥林嫂着想,尽可能不说一些可能会伤害祥林嫂的话;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时会诧异、不安、惊惶、内疚。然而,“我”的善良也只是一点点,在自我说服,摆脱责任后,“我”对祥林嫂依然是冷漠的。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存在并不是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人,尽管没有挽救祥林嫂,但相对于鲁镇上其他对祥林嫂冷嘲热讽、拿她寻开心的人来说,“我”算得上是一个正面人物了。鲁镇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封建礼教的笃信,是祥林嫂人生悲剧中的最重要“人祸”。

在作品的最后一段:“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气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一方面指“我”对祥林嫂的死不再自责与内疚,同时也体现了鲁镇人的冷漠。

“我”算得上是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正面人物之一,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对人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时“我”也是善良的,并不是像有的人那样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祥林嫂的痛苦之上,“我”会为祥林嫂着想,会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时有自责与内疚。冷漠而善良,是我对“我”的看法。

[评语]这是同学对《祝福》中人物形象评述的作文,这些同学能依据人物言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是很好的学习心得,又是很好的作文。(指导教师:杜蘋)

在水一方 2022-07-08 11:23:21

相关推荐

你是否压抑过度呢

你会不会被压抑过度呢?想要更加了解的话,快点测试一下吧!【题目】公车上,邻座睡着的人把头靠在你肩上,你会怎么办?1、用肩膀推回去2、马上离开座位3、不会觉得不快,所以不加以理睬4、想了想,还是忍耐下去你会压抑过...
展开详情

你的心会为谁留位置

不同的人,在你的心里会占据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前、有的人占的位置在后,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大、有的人占据的空间小人心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为每个人在心里留出位置。但是或许会有那样一个人,会让你在心里无论何...
展开详情

测试你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也是人生观的反映。如果你现在还不是很明确自己恋爱观的话,就来做...
展开详情

你有哪种婚姻障碍症

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会做出非常谨慎的考虑,因为这也许是你这一辈子需要最用心考虑的几件事情之一。你有过恐惧婚姻的感觉吗?你总是在婚姻两个字面前,感到恐惧,想要退缩吗?让小妖用这个测试来告诉你你的婚姻心理障碍症吧。1...
展开详情

最近谁能让你好运连连呢?

1、你觉得同事之中很难出现适合当朋友的人吗?a、是的2b、不是32、你会不会很讨厌当一个调解别人矛盾的人?a、会3b、不会43、你会因为一些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原因,自己却产生自卑感吗?a、是的5b、不会44、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千万缕的意思

千万缕的意思是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千丝万缕造句:
1、两家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2、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与月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和煦的阳光从竹林的叶片枝杆中洒下了千丝万缕的金线,为竹林增添了生机。
5、宝黛二人之间的种种,有如千丝万缕,数来数不来,话也话不完。
6、新社会与旧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7、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学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它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9、原来是春姑娘把千丝万缕的线条从天空中投了下来。
10、我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和雨结下了千丝万缕的牵绊。

一狼洞其中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的词类活用:洞,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出自《狼》:“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科学实践观创立的作者

科学实践观创立者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
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意思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意思是指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最能抚慰世俗人的思想了。抚的意思是抚慰,安抚。凡人心则是指“世俗人之心”。
烟火,yān huǒ,汉语词汇,即炊烟。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烟火。
出处:
1、《庄子·徐无鬼》:“豕虱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2、《后汉书·吴汉传》:“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
3、《北史·魏陇西公仑传》:“今日大风既劲,若今推草车方轨并进,乘风纵烟火,以精兵自后乘之,破之必矣。”
近义词:烽火、人烟、焰火。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