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情比纸薄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本文简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本文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第一个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这场首先开始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的时代,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交战双方的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世界性战争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大战的厮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而且其正确程度比格雷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

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

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反而加速了欧洲的实际衰落过程。

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失去1/4,法国失去1/3,德国失去全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

大战导致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

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

亿美元,使美国从战前持有30

亿美元外债的债务国一举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并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

大战还给欧洲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生命损失。由于西欧战场的搏杀最为惨烈,因此参战双方的兵员死亡人数巨大,接近1000

万人:德国180

万,奥匈帝国130

万,俄国170

万,法国140

万,英国及英帝国100

万,意大利61.5

万;罗马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美国分别损失33.5

万人、32.5

万人、9

万人、5.5

万人和48909

人;俄、奥、德、法、英等国共有1860

多万人受伤。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

上述这一切,几乎从根本上损害了欧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前景,并导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关系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19

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工场和世界的银行家,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不断减弱。

大战对欧洲的政治打击同样沉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备受战争浩劫之苦的欧洲各国人民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进一步传播,使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密友和顾问豪斯上校在1919

年3

月22

日写道:“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的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就能把它点燃……”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在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时候,欧洲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便被一分为二了。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自19

世纪以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动摇。

大战还给欧洲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它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人关于他们自己和西方文明的观念,使他们深深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从而引发了世界史上几乎是无与伦比的精神危机,以致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写下了《西方的没落》一书,而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则在自己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

与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逐步衰落而同步发展的,是它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而连连后退,从而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欧洲衰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个欧洲列强集团为重分世界而战的时候,欧洲宗主国在其殖民地的威信却一落千丈,白人不再被认为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这是那些殖民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对此深有感触,他在1926

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民族自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术语和政治口号,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欧洲的殖民体系在似乎扩大到极限的同时也开始了它的解体进程。

与欧洲的逐渐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美国的崛起是在欧洲衰落的背景中出现的,而苏联则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最严重的危机时诞生的。

美国作为一个“参战国”而不是作为一个协约国的成员,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站在协约国一边作战,不仅使这场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而且完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美国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在保证协约国集团取得最后胜利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美国参战的重要性绝不仅仅表现在军事方面,也不仅仅是在现有的国际政治棋盘上增加了一颗决定性的棋子,它实际意味着当欧洲列强交战双方力量耗尽之时一个强国的出场,从而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不仅如此,美国还将把自己对战后世界的看法,即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加给欧洲,并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从根本上结束“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是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苏俄的诞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并从欧洲内部对它的世界支配地位提出了挑战。关于这一点,西方的政治家是非常清楚的。例如,在构建战后和平的时候,尽管苏俄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但是正如威尔逊的传记作者、曾参加巴黎和会的新闻秘书R.

S.

贝克尔所说:“俄国问题对巴黎会议的影响是深刻的,没有莫斯科就不能理解巴黎。虽然布尔什维克和布尔什维主义在巴黎不曾有代表,但经常都是强有力的因素。……俄国在巴黎起了比普鲁士更重要的作用。”苏俄的作用还可以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削弱德国的要求表现出来,他担心一个过分苛刻的对德和约将促使德国倒向布尔什维主义。

于是,美国与苏俄这两个几乎同时崛起但又主张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将追随它们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帜之下,使19

世纪争雄世界的欧洲列强相形见绌,使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尽管它在当时还很不清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构建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它呈现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美国、日本、苏联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在这个多极结构中,英、法代表的西欧还是具有比较决定性的力量,他们是凡尔赛体系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支配着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对全球事务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在亚太地区拥有较大影响;日本虽然在华盛顿体系下受到一定限制,但其扩张野心不变,也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个有影响的力量;苏俄/苏联虽然长期被排除于国际事务之外,但仍然是一个决定性的成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力量,并以独特的方式对该体系的形成和实际运作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及其他亚非拉各国的民族***也在发展。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端与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也不断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局部战争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崩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之日,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欧洲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源地,曾在几个世纪中处于主宰世界的中心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使这一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当战争结束时,欧洲的大片土地已变成废墟。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其国民收入只及战前的30%~50%。而且,就是这样的经济状况,也是在美国的援助下才取得的。

更大的打击是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但是二战之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二战后仅仅20

年,昔日欧洲列强所构建的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土崩瓦解,这是对旧欧洲的致命打击。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创伤使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感叹“西方的没落”的话,那么更多的人在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创伤之后,则直截了当地认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死亡。因此,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在19

世纪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终于发生质变,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与欧洲的整体衰落形成极大反差和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空前强大。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占全球财富50%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使西欧复兴;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控制着制海权和制空权,1946

年美国军队在56

个国家驻扎,1947

年它已在海外建立了484

个军事基地,还一度垄断着原子武器,并将整个西欧、美洲和日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美国所具有的这种巨大优势,不仅使它有了一种“飘飘然的自我优势感”,而且认为“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了。早在二战后期,罗斯福总统就表明了这种思想,1944

年10

月21

日他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演中说: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战后的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上和政治上十分强大。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它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土,不仅使其西部战略环境得到了重要改善,也使其东部战略环境得到了有利的调整;它进一步使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再加上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当二战结束时,只有苏联的国际权势和影响能够与美国相比。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以欧洲为中心并支配世界的时代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时代。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三、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三大国经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与会晤,达成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史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雅尔塔体系是大同盟内部相互妥协(或者说“合作”)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也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因此,雅尔塔体系实际成为美英苏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三大国在雅尔塔体系中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就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英苏之间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在西方,它从卢卑克到的里亚斯特;在南方,到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在东方,从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到朝鲜半岛的38°线,直到中国的旅大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恰恰成为以后美苏形成的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但是,雅尔塔体系并不是冷战。大同盟所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其本意是希望在战后保持大同盟之间的继续合作。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和平的到来,使昔日大同盟建立的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内部原有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由于美苏双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的不同,双方在具体实施雅尔塔体系各项协定的过程中,必然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并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都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于是,冷战就在双方的政策与行动的对立互动中爆发了。

随着冷战的发展,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两极格局形成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和基本过程如下。

在政治上,美苏分别形成了对立的两极思维模式。1947

年3

月12

日,杜鲁门主义出台。杜鲁门把世界政治分***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因此“杜鲁门主义”便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不仅使其意识形态味道十分浓烈,而且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1947

年9

月,苏联主持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同时提出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两大阵营”理论,并以此作为各国共产党行动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于是,苏联对世界政治的两极看法也正式确立。

在经济上,美苏分别形成了两大集团。杜鲁门主义虽然语言强硬,但只是一项政策声明,1947

年6

月帮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的形成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该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乔治?凯南等人的打算是,如果苏联拒绝美国的提议,美国“正好就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到苏联头上”,如果苏联接受,那么美国就以援助为手段迫使东欧国家“放弃其经济生活中的几乎是排他性的苏联取向”,并可能倒向西方。苏联则对马歇尔计划充满疑虑。诺维科夫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写道,“马歇尔计划就等于建立一个西欧集团作为美国政策的工具”,并认为在美国宣布马歇尔计划之前就事先预料到苏联不会参加这个计划,因此该计划显然是直接反对苏联。最后苏联以一项联合计划和共同事业对主权是一种侵犯为理由,拒绝接受援助,而马歇尔计划也变成了“西欧复兴计划”。不仅如此,为防止东欧国家倒向西方,苏联还针对马歇尔计划,迅速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1949

年1

月经济互助会的成立,东欧的经济完全纳入了苏联的轨道。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马歇尔计划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经互会的对立,标志着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经济集团的对立。

在地缘政治上,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美国不仅把马歇尔计划用于美英法占领的德国,而且在苏联退出后,正式启动了建立西德国家的工作,并采取了从合并美英法占领区到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币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分裂德国的行动。这些行动,使苏联认为他们对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将西部三个占领区分裂出去以建立依靠并忠实于美国的西德国家的判断得到了证实,于是,以西占区的币制改革为导火索,终于导致日益不安的苏联在1948

年6

月对进出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实行封锁,从而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尽管这次危机在历时近一年后以苏联的退却得以结束,但是德国的分裂过程已完全不可逆转。以1949

年9

月和10

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相继成立为标志,欧洲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和地理界线基本落定。

在军事上,成立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伴随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和苏联强化对东欧的控制,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要求按照马歇尔计划的自助互助与他助方式,在军事上谋求美国的援助。1949

年8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

年5

月5

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

年5

月14

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

综上所述,美苏双方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缘政治版图和军事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

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

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

倍。苏联虽然只在军事能力上与美国基本相当,但是在整个冷战期间却有能力摧毁美国的西欧盟国。因此,尽管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在整体军事能力上优于苏联,但是这种优势从没有大到使美国领导人觉得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持续攀升进行。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在两国对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苏联对美国的伤害程度。

其次,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加入两个竞争的集团,或被开除出其中的某一集团,还有主要处于亚非地区的尚未获得独立的广大旧殖民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随着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进行和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最初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四、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冷战的发展,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极为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分化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以及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成长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这一切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动摇,欧洲、日本、中国等世界其他力量中心不断成长,多极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单独承担复兴西欧的重任,只有走联合之路。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这种通过成员国将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的方法,不仅将欧洲联合的理念逐步转为具体的现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使历史上战乱迭起的欧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局面。另一方面,以打破美国的西方霸主地位为其特色的法国的“戴高乐主义”,以及以突破美国战略限制为其特点的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则是西欧国家谋求独立发展和推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外交政策的重要标志。西欧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正在发展。随着西欧在经济上不断摆脱对美国的全面依赖,欧洲的政治联合步伐也将逐渐加快,欧洲正在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

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1960

年,美日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日本将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路线。从当时的世界格局来说,“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施以恩惠的问题,两国关系友好。但在苏共20

大召开之后,两党两国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发展。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西方的持续压力,成为推动中国摆脱苏联模式,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终于拥有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1971

年,美国尼克松***已经看到了这种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尼克松在1971

年的对外政策报告中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极外交的新时代;同年夏天,他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是决定未来世界命运的五大权力中心。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国采取主动行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当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它在联合国内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潜在大国的崛起。

新中国的崛起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同步进行。1955

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举行的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崭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以及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77

国集团”的应运而生,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他们将以联合国作为讲坛和斗争的场所,对两极格局造成冲击。

20

世纪70

年代后,美苏继续冷战,但多个力量中心仍在发展。西欧联合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欧共体通过的有关建立欧洲联盟和“统一大市场”的宣言与法令,表明西欧的联合所追求的是要实现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一体化。与此同时,随着日本于70

年代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继续在政治上追求大国地位,逐步将过去的“对美一边倒”的“被动外交”转变为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自主外交”。中国则在“文革”结束后,以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自20

世纪6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出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五、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1991

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它在带来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世界局势出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

当苏联解体时,世界呈现出这样一幅历史发展的宏观画面: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时刻”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环视全球就可以看到,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印度、东盟等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经历了90

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国际格局更加明显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特点与态势。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综合国力方面,还没有另一个大国或地区可以和美国匹敌。但是美国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与此同时,“多强”的力量也在发展: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俄罗斯得益于21

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上涨,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其积极推行的“多极化外交”也显示出明显的强势特点;日本继续推行“大国外交”,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于1991年9

月的联大第46

届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至今仍在为此努力;[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2003

年中国的“神州五号”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大国,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社会,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大力推向多边外交,积极参加维和行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巴西等国也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2004

年印度、巴西和德国、日本联合提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如前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所说:

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为依托的经济外交正在拆除各种围墙藩篱,跨越各国国界,编织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冷战后的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使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适应全球化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从而进一步迫使人们反思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共同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与改革,为建立一个在权利与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一方面,冷战中和冷战后形成的“七国集团”(G7)和“八国集团”(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继续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的机制,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1999

年9

月,八国集团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二十国集团(G20)。其成员包括阿根廷、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这是一个非正式对话的国际论坛,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二十国集团的成立,使发展中国家有了在国际经济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上升的表现。另外,自2001

年以来,国际社会出现了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称为“金砖四国”的说法,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新兴国际力量的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中话语权的增加。

当然,目前国际格局所呈现的“一超多强”态势,是向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过渡,还不是真正的多极世界。尽管世界多极化的实现还需要长期与复杂的过程,但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点痛算什么 2022-07-01 18:23:39

相关推荐

你是否压抑过度呢

你会不会被压抑过度呢?想要更加了解的话,快点测试一下吧!【题目】公车上,邻座睡着的人把头靠在你肩上,你会怎么办?1、用肩膀推回去2、马上离开座位3、不会觉得不快,所以不加以理睬4、想了想,还是忍耐下去你会压抑过...
展开详情

龙年有桃花运帮助的属相

新的一年2012年已经开始了,在传统的立春节气过后,就真正进入了第二年的机运,自身的运势已经定型了,其次就是需要看自身的助旺运或帮扶运了,想助旺运有所增益的,可以选择流年增旺的生肖用品来进行补益,浏览泓翔老师开...
展开详情

金牛座与其他星座的关系,十二星座金牛座的人际关系

金牛座与其他星座的关系,十二星座金牛座的人际关系金牛座与白羊座★★急惊风遇到慢郎中步调无法一致。金牛座与金牛座★★★★★默契和谐会像亲人一样的亲密。金牛座与双子座★★就像两条永远不会交集的平行线。金牛座与巨蟹座...
展开详情

你有哪种婚姻障碍症

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会做出非常谨慎的考虑,因为这也许是你这一辈子需要最用心考虑的几件事情之一。你有过恐惧婚姻的感觉吗?你总是在婚姻两个字面前,感到恐惧,想要退缩吗?让小妖用这个测试来告诉你你的婚姻心理障碍症吧。1...
展开详情

最近谁能让你好运连连呢?

1、你觉得同事之中很难出现适合当朋友的人吗?a、是的2b、不是32、你会不会很讨厌当一个调解别人矛盾的人?a、会3b、不会43、你会因为一些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原因,自己却产生自卑感吗?a、是的5b、不会44、你...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贼不走空什么意思

贼不走空是指爱偷东西的人不论走到哪儿,都要偷点儿东西带走。
出自张孟良《袁文会与刘广海》十一:“老人又从锅里端出一碗杂花米粥,里面还掺了些山药,热乎乎的,递给他喝。袁文会一面往下灌,一面偷偷地用小眼睛四下洒打,这是做贼养成的习惯,走到哪里总想偷点什么。所谓‘贼不走空’。他一眼瞥见头上有个篮子,用一根铁丝钩儿悬挂在房梁上,小鼻子嗅了嗅,闻到一股香气。他几口把粥喝完,又把碗舔干净,然后对老人说:‘大爷,我该回家了,不知道我爹娘怎么惦着我咧。’”
造句:
1、小偷坚信“贼不走空”,盗走空运货车。
2、不过,怀抱“贼不走空”之志,还是去看看。
3、看来“贼不走空”果真是小偷的惯例。
4、窃以为,玩收藏必须得具备“贼”的一个潜质,俗话称其为“贼不走空”。

三春晖的意思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 chūn 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百步笑五十步什么意思

五十步笑百步(拼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在句中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寓意:
梁惠王对自己迁灾民和运粮救灾的“善政”很得意,然而在孟子看来,这只能说明他的做法比邻国国君好一点,因为这样做只是补救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足起来。因此,魏国远没有像梁惠王以为的那样好,能够吸引别国的百姓蜂拥而至。梁惠王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君更好,这样的认识和梁惠王自己所否定的五十步笑百步是很相似的。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毋庸人云亦云什么意思

毋庸人云亦云意思是:不要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人云亦云,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近义:随声附和、拾人牙慧。
反义:自成一家、直言不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有主见。
示例:
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人云亦云”造句:
1、关系人家名节的事,你怎可人云亦云不去查证?
2、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3、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4、像他这种人云亦云的个性,是不可能把公司给管理好的。
5、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判断的信心及能力呢?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