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骤雨初晴 范文 工作总结范文
精选回答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本文简介:目录内容摘要.2关键词.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31.美丽邂逅萌生爱42.情窦初开觉悟爱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11注释.13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本文内容:

内容摘要.2

关键词

.2

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3

1.美丽邂逅萌生爱4

2.情窦初开觉悟爱5

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6

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7

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7

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8

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

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10

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11

注释.13

参考文献.13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

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边城》全文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善良,翠翠的美丽单纯、老船夫的古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正是用湘西自然之明净突出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在明净的底色上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来展现“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悠悠渡船,颂扬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

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最能集中体现边城世界里的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边城》中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不觉让人心生震撼。翠翠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照顾孤独父亲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军队的名誉,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翠翠母亲与茶峒军人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双双殉情的悲剧而告终。表现出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亲人的眷恋、对职业的忠诚,这些给这段爱情着上了凄美的色彩。

翠翠的爱情也并不逊色于她的母亲,只是表现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格。翠翠是《边城》中颇具魅力的灵魂人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纯净之美,她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大自然的女儿。爷爷把她抚养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翠翠在“在风日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了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仍有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朴的农家少女,她就象家乡的青山绿水一样葱翠明净。作者把她写成是不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钟灵之秀。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她乖巧伶俐,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勤劳、善良、淡泊。随变着年龄的增长,在翠翠童贞的心灵深处,这种对异性的爱恋之情,逐渐强烈地表露了出来。作者紧紧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少女的敏感羞涩等心理,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展现了翠翠情窦初开时性格的发展变化。翠翠的爱自然、纯真、执著。翠翠与傩送爱情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美丽邂逅萌生爱

由少时争作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新娘子。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并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翠翠还错骂了傩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没有生气,只是用幽默的语调笑着回敬一句:“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后来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她送回家.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翠翠为此“沉默了一个夜晚。”翠翠此时的“沉默”实际上就是自己心里也难以言清的对傩送的那份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思念。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她更富有民间女子的文静与腼腆,在内心深处却又盼望着与之相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乐,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开始站在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向那迷人的夜晚……,这正揭示了少女对爱的纯情渴望,也塑造了纯情少女对爱的期待美。

2.情窦初开觉悟爱

与傩送误会后的日子里,虽也有漂亮的灯会,热闹的节日,但她总觉得不如“有误会”的那个端午节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情人傩送的身影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因此,一年后的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为了再企盼发生那美好的

‘误会’,翠翠同祖父又在那曾经发生误会的地方看了半天的龙船,以期待误会的再次发生。特别注意长辈们的谈话,象是要在其中找到一点情人的踪迹。而当她得知情人在六百里外清浪滩行船时,便情不自禁的问祖父自己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思绪完全飞到体外,飞到了六百里外清浪滩情人的地方……

,她的爱情意识已经醒悟。又一个端午节的前夕,当她发现家中‘来客’正是龙舟会上的‘误会人’时,娇羞地避而不见。而当‘误会人’要乘船离开时,她却赖在船上,要亲自渡自己的情人过河。但发现傩送正盯着自己看时便把脸背过去,表现出对爱的自觉,自矜与自尊。回来后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人真好”。当她受傩送的邀请到吊脚楼看龙舟时,一眼便认出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男青年,便是碧溪岨的二老,心中的旧事就又重放了一遍,听别人议论傩送的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便觉得心中乱乱的。而当她的脑海里充满着‘渡船——碾坊——碾坊——渡船’时,小小的胸腔里边充满着一种说不明的东西。爱情把一个单纯的少女“折磨”得心乱如麻,使她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快乐。至此,翠翠身上所体现的美进一步得到深化,翠翠开始一个人对着天,对着水;思索着,呆立着。她开始有了挂念,开始有了忌妒,开始有了孤单寂寞,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由萌生到觉醒体现了少女追求真挚爱情的纯真美。

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傩送是一个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的小伙子。他能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爱情。以“马路”求婚是苗家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酣梦中的翠翠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

小说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怀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此时,她的心已属于二老傩送。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她爱着的傩送,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传统美德。作者所重点表现的是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纯美。翠翠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拒绝天保,正是这善意的拒绝,使天保负气出行落水而死,天保的死使傩送又伤心、又自责,他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理会,这使他们的爱情出现了挫折。船总顺顺逼傩送接受“碾房”,为了真爱,傩送坚决的抵御着物质的诱惑,他毅然离家出走。一直为翠翠的未来担忧着的外公经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永远的离开了她,剩下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心上人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绝望中又带有无限的希望。

母亲的悲剧似乎又将在翠翠的身上重演,悲剧也是一种美,翠翠不仅继承了母亲的忠贞,还比母亲多出了不屈于命运的性格,所以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得多。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斗争,表现出她柔中有刚的美。但翠翠的反抗力量还是比较单薄,似乎缺乏着对美好爱情的更大胆的追求,只有坚贞的等待,勇敢的接受,展现了他自己的人生形式,这也是他的爱情走向悲剧,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清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苗·汉两种对立的俗婚观念,苗家婚俗男女自由恋爱成婚,汉族婚俗传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天保以汉族的“车路”求婚,傩送以苗家的“马路”求爱,结果天保遭到拒绝,这是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天保兄弟身上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情美。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中爱之所在与世俗、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慎重的选择爱人,天保真心爱着翠翠而翠翠并不爱他,“车路”说媒被糊里糊涂的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和傩送彼此相爱着,糊里糊涂的卷入了爱情的纠葛之中。天保、傩送这两位湘西茶峒的优秀青年,“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出身的年青人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在这场爱情角逐中,更突出的表现了两个人的手足深情。当他们发现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时按当地的习俗应该有一场流血的挣扎,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男儿,兄弟俩不吵不闹,不动干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为了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自由平等的竞争,按苗家的婚俗月夜上山唱情歌,正如小说中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天保以其豁达大度忍痛割爱,成全了弟弟和翠翠,选择了离开,未伤手足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谁也没有错”的结局。天保死后,傩送念手足之情,没有再大胆的去追求翠翠。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两人都胸怀磊落,不为金钱所动。关键时刻毅然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去成别人之美。兄弟二人都以互助互爱的德行演绎出了一曲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之歌,尽显人性之美。

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翠翠是《边城》之魂,是温柔、贤惠的凤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翠翠是美神,是没有固定形象的美神,她就像倒映在沱江中的月亮,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印象里,时间越久,就越朦胧。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质朴、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弘扬了本该弘扬的人性哲学。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把他置身于充满人性的王国中,塑造了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的长者形象,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是两个字——责任。尽到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

老船夫多年来与翠翠在清贫的生活中相依为命。他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疼爱有加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给了他们。十几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自己和一个军人恋爱并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后来军人和女儿双双殉情,他毫不犹豫的担负起了抚养外孙的责任。在他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下翠翠渐渐的长大了,已出落成了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平日里祖父同翠翠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给翠翠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一起吹着小竹作成的竖笛,十分悠闲自在。爷爷走到哪里,翠翠总是跟随其后,翠翠还能帮爷爷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但在翠翠的心中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后来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哭。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翠翠怀着满腔心事,却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却没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实际上只有爷爷才是翠翠心灵上的朋友。爷爷对她说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爷爷的劝说在翠翠心里起了巨大的作用,她或者怀着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但是在爷爷面前都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不要让爷爷担心。祖孙两心灵相通,都互相为着对方着想。

自然的亲情自然的诠释着古朴淳厚的人性美。翠翠有了自己的心事,老船夫也有了心事,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永远陪着翠翠,想为她找一个好归宿。他把这件事摆在他垂暮的历程上操心操劳,为了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的周旋在翠翠、天保、傩送、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发现天保爱慕翠翠时他积极的张罗指导他走“车路”或“马路”。发现翠翠心中有傩送时又为他们的联姻劳碌奔波。他是真心为孙女好,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受到了船总的冷遇,又怕翠翠伤心忍气吞声不讲实情。最终由于他太多的关心和太深的疼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酿成了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爷爷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留下孤独的翠翠无尽的悲伤。亲情不是公式,不是符号,不是冷冰冰的名词,她是一种感觉,一种可以让人在黑暗中看见光明,在苦难中看见幸福,在迷茫中看见希望的伟大。在茶峒边城的渡头祖孙二人演绎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展现了中华民族那古老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自然善良的生命本色美

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老船夫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他善良、质朴、忠实,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便俨然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给了钱,老人便用这钱买了茶叶和草烟,草烟慷慨送给会吸烟的过渡客,在六月里,将茶叶用开水泡在大缸里,供过路人饮用。

他宽厚热情,慷慨大度,有时他进城买酒,遇到熟人必请人喝酒。他和外孙女却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却安然自得,其乐融融。在渡船老人身上,体现了美好淳朴的人性美德,这是生命原生态透溢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美,也是生命存在形式的本真。

翠翠是一位天真、活泼、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之女。她对傩送的爱情纯洁自然,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而是出自自然的人性,天真的爱,就像山野间盛开的山花,散发着大自然赋于的芬芳,自然真切而又震撼人心,天保和傩送既是兄弟又是情敌,他们俩为爱一个女人却没有忌恨,而是表现出诚挚的仁爱之心,公平竞争,互相谦让的高风亮节。这些人物的仁爱之心高贵品质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作者所要歌颂劳动人民的人性美,生命美的具体表现。

2.

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在谈到《边城》创作动机时,沈从文曾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在许多文章中,都表现出对生命力的肯定和无意义生命过程的批判。他不断探索他的信仰和挚爱的生命,他发现只有湘西人的生命,才是活得胆大包天和痛快淋漓的,绝对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这里的生命不知道死,死即生,生即死,生生死死。这正是作者在《边城》中所追寻人生理想的终极指向,这一切都是通过描写湘西人的鲜活形象得以彰显的。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围绕这个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展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和人们美好心景,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边城》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居乐业。”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过渡的客商、吊脚楼上的***等人物。他们都真真实实、活活泼泼地生活着,构成了近似完整理想社会。在这里存在贫富之差,却人人享受着平等待遇。他们依靠着劳动过活,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只有充溢着原始本性的天性和淳朴品性。

这里的人性是普遍的善良淳朴,道德是普遍的高尚纯正。老船夫热情好客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过渡客的慷慨大度、重情重义;商人的乐善好施;歌女也重义轻利;军人也能与民同乐。这里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美好的。这份浓浓的乡情,这份厚厚的美德,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就是茶峒人的善良所在,这就是自然的人性之美。

纵观《边城》,作者赞美了边城明清秀美的风光,古朴淳厚的习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真诚、善良、温厚的人情,使边城成为一幅只有美善,没有丑恶,没有任何阶级纷争和伦理约束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汪曾祺重读《边城》感到“《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沈从文正是在这种痛惜的怀旧中通过凄美清纯的爱情悲剧,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通过谦和友善的手足深情赞扬人与人之间诚挚的真爱。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呼唤那日渐褪色的善良人性。通过亲密和谐的邻里乡情展示净土上的人们勇敢、正直、豪爽、善良的美德。作者在《边城》中正是以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用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神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注释]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载《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42页,1984年,花城出版社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载《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45页,1984年,花城出版社

汪曾祺:《又读边城》载《汪曾祺文集》文论卷第100页,1993年版,江苏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主编吴宏聪、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主编党秀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吴宏聪,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4)《论边城的美学意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9期.

(5)沈从文小说《边城》解读--《名作欣赏》2009年08期

14

水清云淡 2022-07-14 05:34:56

相关推荐

多啦A梦来我家

那天,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一道蓝光闪过,一个蓝色的物体莫名其妙得出现在我家,把我吓得跪在了地上。我颤抖着瞥了一眼,突然发现那个怪物原来是多啦a梦!惊魂稍定的我还没有说出话,它就茫然的问:这是哪啊?我努力从牙缝里...
展开详情

我想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可以伴人入睡,可以让人快乐,可以干好多事。音乐就像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她唱的歌美妙动听。我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用钢琴弹奏出美妙的歌声。如果你在伤心,我会弹奏一首快乐的歌让你开心;如果你在上课时想别的,我会弹一首...
展开详情

雪羊羊公主(2)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雪羊羊便早早地起了床,想游览一下这个羊村。她穿了一件雪白的休闲连衣裤,角上系着紫色的蝴蝶结,脚上穿了一双多功能乳白色运动鞋,看起来既像运动员又像坠落凡间的天使。她打开多功能密码门,走出去,才...
展开详情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唉!讨厌的星期天又来了!一座座堆积如山的作业等我去铲平,还要穿梭于各上辅导班之间。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如果星期天像我所期待的那样,该有多好啊!当我睁开蒙胧的睡眼,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开始了。吃完早饭,我看看课外...
展开详情

拿报纸

我隔壁的刘爷爷去成都避暑了,刘叔叔在家,刘叔叔每天都要上班,他叫我来拿报纸,我答应了他,帮他们拿了一个月的报纸。刘爷爷回来了,他发现报纸不在了,以为是被偷了,他敲了我的门,问我报纸在不在我这,我说:在,我就把报...
展开详情

精选推荐更多>

K9教育是指什么阶段

K9教育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
k9和k12教育模式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差距在于k12指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们要接受12年的教育,而k9只有九年。
但是k9和k12都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不论是参加k9教育还是k12教育,学生们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老师们也会一心一意的为学生服务,学生在不仅可以参加正常的课程,还能够参加很多艺术培训。
在语文和英语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课之外,还会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两项技能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在数学,物理课堂上,老师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习思维,提高思维能够让学生尽快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能够参加绘画,音乐,科学等课程,可这可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虔的含义是什么

“虔”的含义是恭敬。本义: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诚敬;诚心。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古代赣州先称为虔州,宋朝时,虔州更名赣州,赣州的简称由此而来。
出处:
1、东汉·许慎《说文》:“虔,虎行皃。”
2、《诗·商颂·长发》:“有虔秉钺。”
3、《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以告虔也。”
4、《左传·成公十二年》:“虔卜于先君也。”
5、《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造句:
1、她俩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2、人们喜欢外表的虔诚,可是里面却罪大恶极。
3、虽然祭拜神明有许多繁文縟节,但是虔诚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翻译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意思是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出自《汉书·张良传》。
原文节选: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译文: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人。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没有发丧,而以全部的财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因为他的父祖做过五代韩相。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历史学的重大贡献。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

《采莲曲》整首诗的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出自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常见热点问答
热点搜索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作文大全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